《漫长的季节》“爹味”浓?知名大V炮轰,列6点罪状,评论区沦陷
微博发出当晚,其评论区沦陷。
首先说,我自己也是女观众,我关注萝贝贝的微博和公众号很久了,她是专门写娱乐八卦的,不过她的写法比较全面系统而且有很深刻的客观理解,我喜欢她为女性“说话”的那部分,她的“女权意识”是我欣赏的。
可是这次针对《漫长的季节》所提出的6点罪状特别是前4点,我感到深刻的不舒服。咱们一条条看。
第一点,她说前几集节奏有问题,具体是《漫长的季节》打着“悬疑剧”的口号却没有及时抛出“悬疑梗”,说“要不是靠着对范伟的感情都撑不到沈墨被大爷性侵”……
《漫长的季节》确实不是咱们常见的那种悬疑剧,它一上来很慢,范伟饰演的老年王响在玉米地撒尿,突然镜头切回到中年王响意气风发地开火车,再之后出现秦昊饰演的龚彪……
前4集主要围绕龚彪新买的车被别人套牌,几人一起追查幕后真相,后面才引出王响儿子王阳的死和李庚希饰演的沈墨被大爷性侵以及“碎尸案”的重要情节。
但怎么说,这不并等于“节奏慢”,真正的节奏慢是废戏多,比如拍一些不需要拍观众就能明白的:举个例子,比如拍主角从早上起床、刷牙到穿衣服再到吃早饭去上班,这个过程就是废戏,导演不这么拍,只要交代主角起床和上班,观众就大概知道主角是做什么工作了。
导演辛爽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他想创新,拍一种很新的“悬疑剧”,悬疑只是作为呈现人们生活的一个钩子,它的落点是在探索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操控以及影响,体现时代背景之下每家每户的悲欢。
我觉得《漫长的季节》绝对做到了这一点,不然不会在第11集“封神”,第12集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结尾的镜头——老年王响穿过玉米地,追着青年王响一遍遍喊着“往前走,别回头”更是打动人心,“这并不是说人们对已经发生的灾难只能选择无情的忘记,但是,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尽量放在心里,大胆往前走,去开启新生活的确是最慰藉也最现实的做法。”
如若没有前10集的铺垫,最后两集不会如此让人感动,也不会涌进十几万人给这剧齐刷刷打出最终9.4的高分(之前9.5)。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多数观众是认可该剧的,也都没有嫌它节奏慢,这剧首先就是要你耐心一帧帧看下去才能和剧中人物一起抵达最终的高潮。
萝贝贝嫌节奏慢,只能说明她被快节奏的短视频洗脑了,可能还是短视频更适合她。
第二点,乍一看写得很深奥,提到了范伟早期的知名作品,说他现在的表演还带着范德彪和药匣子的感觉。
我看过范伟老师之前的作品,范德彪和药匣子的确是他很出名的两个角色,但我不觉得《漫长的季节》里他还是这两个角色。
范伟饰演的王响——中年王响和老年王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中年王响意气风发、爱管闲事,老年王响低调沉闷、哆哆嗦嗦。
通过范伟老师的表演,观众能够明显感知到两个“王响”的真实存在,妻子和儿子的死,真的改变了王响很多,他身上更有那个时代烙下的无情的烙印。
演员的表演当然是需要积累经验的,那些过往的角色的确可以指导当下的演出,但范伟一直都在进步,如果只看到他身上有范德彪、药匣子,而看不到有两个王响,那是观众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演员范伟的问题。
在我看来,范伟老师演的中年王响,就是我对那个年代的家长(不仅仅是东北家长)的印象,他是父亲,在家里有些“专横”,一边不拿唠叨的妻子的话当真,一边训斥有梦想想逃离小地方的儿子,因为他觉得他是父亲、是天,是一个家里的顶梁柱——态度确实让人不舒服(但这点不舒服也是我们女人长大后开始接受女权教育、反思后得出的结果),但范伟的呈现和演技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那年代,我们的父亲就是那个样子。
第三点更加无语。自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火了以后,任何两个相爱却注定无法相守的年轻人组成的“复仇”都被称之为“白夜行梗”。我觉得真的不必这样。
悬疑的设计本来就是“先到先得”,就是1000多集的柯南,里头也有不少重复的,比如“密室杀人案”,到最后换个场所就是新鲜。
咱就是说,悬疑梗本来就少,经典的悬疑梗更加少之又少,用好了,观众觉得好看就得了呗,方方面面都要求创新那就是方方面面都束缚,神仙也做不到呀,实在没必要鸡蛋里挑骨头。
至于沈墨一会儿“白切黑”一会儿“黑切白”的,就想问萝贝贝是不是没考虑过沈墨到底是从她很小就收养她的大爷手底下逃出来的,心理上自然会带着那种又怕又恨又想解决他但又不敢实际行动的心情啊!
就像被史航性骚扰的那二十多位女性,她们心里不恨吗?那为啥多数人几年前乃至十年前就遭遇了黑手,今天才站出来曝光那个老毒物?还不是因为心里害怕、恐惧、担心等等各种复杂的心情在作祟啊。
沈墨当年意外杀掉港商,她唯一主动杀害的只有殷红和大娘,但是对于后者,她是潜逃了20年再回到桦林才干掉她的,至于大爷,要不是利用弟弟的骨灰威胁她,她估计想不到再回来干掉他的,她干掉他,是因为他一直不放过她啊。
对沈墨来说,她的确恨极了大爷,但即便她后来长大有了挣脱他的能力,他那时给幼小的她留下的心理阴影也在操控着她,这种PTSD是很长时间都无法消除的。所以拆分这个人物,她要是特别坚决反而劲儿不对了。
她越不对劲,说明这些事、这些人对她的伤害越大,她越在两条路之间来回纠结,最后当她清楚认识到“只要大爷不死,自己永远无法逃脱”,她终于行动了,我对此很能感同身受。
第四点我真的无力吐槽,是我最最最不同意的一点。没啥,“女权主义”的毒中太深了。
我不知道作者从哪里看出来王响心里没有妻子的,就因为两个人都死了,他只在屋子里摆了儿子的遗照?
剧中有交代过,儿子死后,美素说“我死了不要把照片摆上去,我不想看见你”,她说这话是在给儿子简单办完丧礼后,几分钟后,趁着王响去送同事的空当儿,美素就上吊自杀了。
可能她当时就已经想好要追随儿子去了,没有儿子就活不下去的妈妈,肯定不会原谅“弄丢”儿子的丈夫。人死以后遗照是活人摆弄,所以她说“别挂上去,我不想看见你。”这基本就是她的遗言了,王响可以忍心不听吗?
王响没有摆妻子的照片,一是她明确交代了“不要摆”,二是他和观众都知道妻子怎么走的,所以这不是王响的心结,但儿子是杀人以后被杀还是因为什么被杀的,这一直都是王响的心事,他必须查明白,因为他始终不接受警察那套说辞,不相信儿子是自杀,因为他了解儿子不会那样做。
难道死掉的人一定要在后面出现或是活在主角嘴里才是对的吗?
那为啥眉庄跟甄嬛那么好,眉庄死了以后也不见她提,还有忠心护主为她而死的流朱,甄嬛那么重感情后来也不见提?
你能因为这个就说甄嬛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吗?不能吧!
剧情,首先要为人物和后续的剧情服务,王响惦记美素当然很好,比如对着美素的遗照唠叨一些心事,说想你了,说杀咱儿子的那个人又回来了我正在调查……这些戏当然可以写,但写了都是废戏,一点不感人的,王响要给儿子一个交代,像现在这样直接跟从水里出来的湿漉漉的王阳面对面讲当然更震撼。
至于“全剧都在讲男性的苦难,女人和女人的苦难则沦为背景板”,我更加不同意。
苦难怎么还分性别?
在她说出这点之前,我都没有特别注意主角是男还是女,在我看来:苦难就是苦难,时代的年轮从人身上碾压过,不会给女人一丝喘息,也不会让男人轻易幸存。
而且《漫长的季节》并没有不写女人的苦难呀。
巧云,20年前一边在工厂上班一边坐台陪酒,就为了多赚点钱治疗白血病儿子和照顾有四个老人的家庭,这没写她的苦难吗?
美素,虽然只能囿于小家的一片天地,做做饭、打打毛衣,可她惦记厂里欠下的几万心脏手术的支架钱,惦记儿子的前途和两父子的关系,这不是她的苦难吗?
沈墨,从小失去父母,好不容易被大爷收养却遭遇了终生难忘的性侵伤害,在长大以后凭自己考上大学都不能摆脱这残酷的命运,后面又遇见该死的好色港商和恶毒的殷红,联手导致她的命运朝着更低的低处坠落,最后被逼到杀人潜逃,这不是她的苦难吗?
甚至就连殷红,因为母亲勤俭节约买了破煤气罐被炸杀,送到医院拿不出钱来救治最终自杀,给殷红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令她产生错误的金钱观,以至于出卖朋友获得报酬,最后又为自己的恶行付出被碎尸的代价……这难道不是女性的苦难?
女性整体的篇幅确实相对三位男主来说更少,但见缝插针的地方,每位女性的苦难剧中都涉及到了甚至“留有想象”。
最简单的,20年后,巧云的丈夫死了,儿子也死了,她孤身一人这些年怎么过来的,观众看看王响其实是可以明白的。
这些困境不是不写,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剧中已经有了对照,不用再特别交代,要是每个都要详细写和拍,这剧12集要干到24集,肯定要水的。
至于龚彪和黄丽茹,打着“先入为主”的印象看确实很讨厌彪子,不务正业,还把老婆攒的钱偷去让她开不成美容院,可如果你看完这剧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他俩,从来都是错位的,两人走到一起并非因为爱情,是黄丽茹利用了彪子的爱情,她对他的理解一直都是错误的。
婚姻搞到那样,黄丽茹并不无辜,可能要付更多责任——并不是说她知三当三、婚后给彪子戴绿帽等,是这些表象之下,她从来就不爱彪子和根本看不上他的一种心理歧视导致了这些,真的,无论男女,总被另一半瞧不起,日子很憋屈的。
我想说的是,他俩婚姻过成这样,这对就是真的两个人都有问题,而且女方明显问题更大一些,起码,她后来跟郝哥出轨是可以先提离婚,而不是在第3集就被王响发现她已经跟郝哥搞在一起。
第5、6点没啥好说的,纯粹大V自己的感受。
其实我怀疑她根本没有沉下心来好好看这个剧,也可能根本就没看完,我二刷过后,前四集相对来说确实不如后面好看,但我喜欢这种表达方式。
插入几张大V评论区的留言,大家自行感受,有同意有反对。
真的看够了那些“生怕观众看不懂,一上来就迅速交代主角是谁、咋的了、干啥的”各种信息想要吊住观众的剧,像《他是谁》,前几集可悬疑了,要多玄乎有多玄乎,结果呢,后面稀碎,就是因为创作者挖的坑太多自己都填不上了,何必呢。
《漫长的季节》确实不太惯着观众,看它,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但看完以后真的后劲儿好大啊,真的很久没有好好看过这样一部戏,不仅仅参与到主角前前后后的20年人生,好像也回顾了一些我的前半生。
那一句“往前走,别回头”,何尝不是说给我们这些有过痛楚和失去过亲人的普通人。
反正这剧,我喜欢!!
最后,“萝贝贝”我依然很喜欢,她此前的很多观点我都赞同,很感激她一贯难得的“女权主义”,感谢她总是及时地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性讲话,但是这一次......就当是我对她单方面的神交已久的一次网络探讨吧。